商鞅:最早的軍功制商業模式締造者
2015-10-10 22:13 來源:http://www.elinglong.com/ 閱讀: 次
秦老板孝公,依靠商鞅建立起來的商業模式,使大秦走上了強盛之路。即使后來商鞅被殺,他所建立的模式也難以被取代。一百多年后統一中國的嬴政同學,多半也是靠了“商鞅模式”百多年積累的家底。
看到這個標題,可能有的朋友要忍不住笑了,這商鞅和商業扯得上關系嗎?此君怕是中國傳統社會“重農抑商”思維的始作俑者吧。
按照魏朱商業模式的定義,商業模式就是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,其涵蓋范圍遠不止狹義的商業。所謂“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”,商人、牛人,都為利益奔忙,自古至今,一以貫之。
又小又弱的衛國難有施展才華的舞臺,于是阿鞅移民到了魏國,他的才華得到魏相公叔座的賞識,公叔座也曾向魏王隆重推薦過阿鞅,臨死時甚至向魏王建議不用之則殺之。可惜魏王對這個毛頭小伙不屑一顧。


這個一百多年后吞并六國、一統天下的秦國,此時還很可憐。它東面接壤的鄰國,北有魏國,南有楚國,都是惹不起的主兒。這個魏國還不時出一些牛人,二十年前死在楚國的那個吳起,在魏國為將時,東征西討,曾經渡河攻秦,大秦哪里是這種牛人的對手,只好將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割讓給魏國求和。
阿鞅決定入秦應聘。在景監等鐵哥們的關照下,大秦老板親自面試。這阿鞅也敢弄險,為了賣出個好價錢,冒著被東家逐客的風險,兩次吊大秦老板的胃口。
還好這位老板非同一般,實在是真心招人,加上景哥們不顧老板發怒責罵,從中張羅,為阿鞅安排了兩次復試的機會,阿鞅的才能終于被大秦遠見卓識的老板賞識。隨即,阿鞅被任命為大秦集團高管,主持大秦家族集團的商業模式重構事宜。


秦老板孝公真的是一個好老板,一個有遠見、有魄力的老板,在他這一任內靠商鞅建立起來的商業模式,使大秦走上了強盛之路。
即使后來商鞅被殺,他所建立的模式也難以被取代,一百多年后統一中國的嬴政同學多半也是靠“商鞅模式”百多年積累的家底。
缺兵少將
在分析“商鞅模式”前,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戰國時代競技場上的利益相關方各自的利益訴求。
首先是號稱戰國七雄的七大家族集團。
參加決賽的選手,都是競技場上的優勝者,是在春秋以來幾百年的兼并爭霸戰中存活下來的,其間他們吞并了不計其數的小國。
現在,各國的目標,都是兼并對方而不被對方兼并。要達成這個目標,就需要有一支強大的**。
怎樣才能擁有一支強軍?擁有至少一位名將好像是一個很大的優勢。如當初吳國擁有孫武子,打得兵多將廣、地域遼闊的楚國幾近滅亡;后來的吳起,在魏則魏軍無敵,在楚則楚軍強大;再后來的樂毅,率領燕軍伐齊,幾乎將這個數百年的東方老大連根拔起。
但名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,那時又沒有正規的軍校,領軍者一般是貴族中的親信。即使有軍校,那也是培養大批中下層職業軍官的地方,而不是培養名將的地方。所謂千軍易得,一將難求。
其實,千軍也不易得。戰國時代,戰爭規模越來越大,每次戰爭需要動員的兵力越來越多。春秋末期,孫武、伍子胥伐楚,只帶了三萬吳軍。而到了戰國時代,諸侯一出兵,動輒就是十萬、二十萬,乃至更多。


強將還須有精兵可帶,精兵越多越好。精兵需要訓練,訓練就需要精壯的勞動力脫離社會生產活動。精兵需要吃飯穿衣,需要武器盔甲和其他裝備。
開礦冶鐵、制造戰具、修建防御設施也都需要大批的勞動力,這些人也都需要吃飯穿衣。所以,國家生產糧食和紡織品的能力,成了國力強弱的基礎性因素。
農業生產也需要大批的勞動力。所以,**,尤其是常備軍的數量,受到一定的限制。
獲取土地和人口,可以擴大農業生產,可以增加**數量,本身也是兼并戰爭的目標。
可是,秦國在東面失去的河西地區,在秦國屬于人口較多、農業生產條件較好的地區。此時,面對極富攻擊性的魏國,秦軍無力反擊。而且,失去黃河天險,秦國東面的防御態勢相當不妙。
雖然秦國在西面對游牧民族的戰爭中取得優勢,但獲取的地區人口稀少,而且不大適合農業生產。
再看秦國內部。貴族的利益在總的方面與國君一致,國君是他們的總代表。可他們也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,想在既有的利益結構中盡可能分到大一些的份額,又不想多付出,特別是冒生命危險臨陣作戰。
至于普通百姓,當然是想過安穩的日子,最好少繳些賦稅,少服些兵役、徭役,日子能過得富足一些。百姓中的一些有才干和野心的牛人,在體制內不能發展—誰讓祖輩不是貴族—于是就有人冒險在體制外發展,就是官方所說的匪寇賊盜之類。
重構內部交易模式
阿鞅重構內部交易模式是從實際情況出發,分析問題的關鍵點所在,從而針對性地進行制度創新。為此,他還與一批一味師法古人的守舊派進行了一番論戰。
其實,古人建立的成功模式在創立之時,無一不是針對實際情況進行的制度創新。雄才大略的先祖創造出好的模式,能夠讓許多代平庸的后輩受益。但不顧情況變化、一味墨守成規的后代,絕對是不肖子孫,完全背離了先祖勇于開動腦筋、進行制度設計的精神。


阿鞅重構大秦集團內部交易模式的方案,最終獲得了大老板的堅決支持,得以實施。
這個方案,首先就是整合內部資源。既然暫時無法從外部獲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等資源,那就先把自己內部現有的資源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起來吧。
堵住體制外發展空間,開辟體制內上升通道
加強內部控制的第一條措施,是對普通百姓的控制,即所謂“禁奸”。
嚴格控制人口流動,將百姓按什伍編組,實行連坐制度,相互監視揭發。揭發者有功,揭發一名犯罪分子與在戰場上殺敵一名的功勞相等;知情不報者腰斬;藏匿罪犯者按投降敵人論罪,“誅其身,沒其家”。
嚴刑峻法,為的是不給體制外發展者留存空間。
既然不給體制外發展留存空間,就要在體制內給牛人們留出“上升通道”,否則會出大亂子。
商鞅模式中給出的方案是:獎勵軍功,即所謂“勸戰”。有軍功者受上爵,殺敵一名得爵一級,累計 20 級就可以享受“徹侯”的待遇了,軍功之賞重到極端。
根據爵位的高低,確定個人的社會地位。穿什么樣的衣服,住什么樣的房子,仆人奴婢的數量,使用什么樣的車馬,無不由軍功爵位所決定。
無功者就算有錢,也不準從事與其身份不相稱的高消費活動,再富也只能穿布衣、坐牛車。
那些敢在體制外發展的家伙們,都是些有能力、有野心、有勇力和有膽色的家伙,與其冒險在體制外為匪為盜,倒不如在體制內從軍殺敵、升官發財。如此一來,普通百姓從軍作戰的積極性也就大大提高了。
重農抑商,增加產量,兌現軍功獎勵
要兌現軍功獎勵就必須有物質基礎。所以阿鞅極其重視農業,耕織為本,工商為末。鼓勵農耕,表彰勞動模范,對多生產糧食、紡織品者,設立多種激勵措施。
例如,原本是奴隸的,可以因此成為自由民。每保中生產糧食和紡織品最多的人家,將獲得“良民”稱號,可以免一家之役。因從事末業以及因為懶惰而貧窮的,全家將被官方強行變賣為奴婢。即所謂“本富”。
勞動模范也要有勞動的條件才行啊,農業生產最重要的,是要有土地。
新法規定,凡郊外荒地以及田間阡陌,責令附近居民開墾成田;廢除井田制,把所有新舊田地一律統一丈量,按統一核定的標準繳納賦稅;土地完全國有,私人只有使用權。即所謂的“辟土”和“定賦”。
百姓家如果有兩個成年男子而不分家另立門戶者,賦稅加倍。這條措施倒不是為了促進房地產行業的發展、增加 GDP ,主要還是鼓勵開墾荒地、增加農業生產,同時防止出現有能力對抗基層政權的大家族。
這種“重農抑商”的措施之所以在當時可行,有其客觀條件。首先,秦國的農業社會大體可以自給自足,手工業和少量的商業交換活動在官方的控制下進行,完全可以辦得到(這情形與古希臘大不相同,那里離開了商業交換活動就無法生存)。
其次,這也確實是保持國力的需要。官方限制人口流動,保證農業生產必要的、穩定的勞力,可以保證財富的穩定來源,還可以保證兵員和徭役人員的供應。
試想,如果臨時大舉征兵之時,大批人口有的正在齊國販鹽,有的跑到楚國買茶,還有的雖然在本國境內,但不在戶籍所在地,一時不知所蹤,或者知道他在寶雞一帶,但一時通知不到,這可如何使得?甚或有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,覺得住在秦國不爽,效仿陶朱公榜樣,干脆舉家移民臨淄,這人口流失可不是鬧著玩的。
統治者設立的模式,當然要以模式設計者利益最大化為根本,“重農抑商”是必然的、必須的措施。
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: 商鞅重構分配模式原則:無軍功不受祿
相關熱詞搜索:
商鞅:最早的軍功制商業模式締造者 相關課程
- 上一篇:商業模式研發:掛“燈籠”的藝術
- 下一篇:商鞅重構分配模式原則:無軍功不受祿